美国政府可能即将对备受争议的 H-1B签证制度 进行重大调整。
根据一份提交至美国管理和预算办公室(OIRA)的监管文件,国土安全部(DHS)和公民及移民服务局(USCIS)正计划重新评估H-1B签证的分配机制。这项名为“加权选择流程”的拟议规则,或将取代现行的随机抽签制,转而采用一种更注重申请人资质、技能或薪资水平的优先筛选机制。

一旦审查完成,该规则文本预计将在《联邦公报》上发布,进入公众评议阶段。这意味着,H-1B这一影响数十万科技从业者的制度,可能迎来多年来的关键变革。
为何改革?争议已久的“公平性”问题
H-1B签证是美国吸引高技能外籍人才的核心通道,每年为8.5万名高技能工人提供在美工作机会(其中6.5万面向一般申请人,2万保留给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者)。2026财年的申请配额已在近日截止。
但长期以来,该计划饱受批评:
- 科技公司视其为填补人才缺口的重要工具;
- 美国本土毕业生与劳工组织则认为,它压低了工资、挤占了本国毕业生的就业机会。
尤其在计算机科学领域,矛盾尤为突出。
数据对比:美国毕业生 vs. 外籍工人
“健全公共政策研究所”执行主任 凯文·林恩(Kevin Lynn) 在一篇分析中指出:
2023年,美国高校培养了 134,153名 计算机科学硕士或学士学位的公民或绿卡持有者。
同年,联邦政府通过 H-1B、H-4 EAD 和 OPT 三大计划,向 至少110,098名外籍人士 发放了计算机相关职业的工作许可。
相当于每100个美国CS毕业生中,就有82个“竞争对手”已提前获得工作资格。
他直言:“这不是人才引进,而是对本国学生的系统性忽视。”
更严峻的是就业现实:
- 2025年第一季度,美国整体失业率为 4.0%,而应届毕业生失业率达 5.8%
- 其中,计算机科学专业失业率 6.1%,计算机工程高达 7.5%
- ZipRecruiter 调查显示,超过四分之一的CS/IT毕业生后悔选择了这个专业
林恩认为,H-1B 和 OPT(可选实习训练)计划正在扭曲劳动力市场,使美国学生在起跑线上就处于劣势。
问题根源:不是“缺人”,而是“低成本用工”
霍华德大学副教授、经济政策研究所(EPI)研究员 罗恩·希拉(Ron Hira) 多年来持续批评H-1B制度。他认为:
“H-1B和OPT根本不是为了解决‘技术人才短缺’,而是一种变相的低成本用工机制。”
他指出,大量H-1B签证流向了 Tata、Infosys、Wipro、Accenture 等外包公司。这些企业采用“全球交付模式”:
- 将70%的IT工作外包至印度等地,支付极低薪资(如每小时5–8美元)
- 剩余30%必须本地完成的任务,则通过H-1B引入外籍员工,薪资仍低于市场水平
“他们不是在填补岗位,而是在转移岗位。”
据希拉统计,约40%的H-1B签证被这类中介公司获取,用于替代本地岗位,而非创造新价值。
即使是科技巨头如谷歌、亚马逊、微软,也大量使用1级和2级H-1B职位——这些岗位的“现行工资标准”远低于当地中位数,部分企业因此节省 20%–40% 的人力成本。
改革方向:从“抽签”到“择优”
希拉指出,修复H-1B制度并不复杂,且已有现成方案:
✅ 优先高薪申请人
→ USCIS可将随机抽签改为按薪资排序,优先批准高薪职位申请
✅ 强化雇主责任
→ 要求二级雇主证明不会对本地工资和就业造成负面影响
✅ 恢复“积极招聘义务”
→ 借鉴加拿大经验:雇主必须先尝试招聘美国公民,失败后才能申请H-1B
✅ 加强审计与执法
→ 随机抽查H-1B员工实际工作情况,杜绝“挂名用工”
→ 严格执行“实际工资”规则,防止低薪滥用
✅ 遏制技能等级错配
→ 防止企业将高级职位申报为初级岗位以规避监管
AI不是借口:外包的“公关掩护”
面对裁员潮,许多公司声称“AI正在取代人工”。但希拉认为:
“这更多是一种公关策略。”
他指出,IBM曾将裁员称为“劳动力重新平衡”,微软使用“资源行动”等术语。如今,“AI转型”成了新的遮羞布。
“真正的问题是白领外包,但政府不收集相关数据,导致问题长期被掩盖。”
他呼吁,应建立系统性监测机制,真正厘清AI、外包与就业之间的关系。
改革能否落地?
目前,H-1B改革仍处于拟议阶段,但信号明确:
- 政策风向正从“便利企业”转向“保护本土劳动力”
- 技术移民制度的公平性正被重新审视
- 行政手段即可推动部分改革(如薪资优先制),无需等待国会立法
如果最终实施“按薪资优先”或“能力加权”的分配机制,将意味着:
- 外包公司低成本批量申请H-1B的模式将受打击
- 真正高技能、高薪的外籍人才仍有机会进入美国
- 美国本土毕业生将获得更公平的竞争环境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