数据中心推高电价?美国多州开始追问科技巨头的电力账单

随着美国各地电费持续上涨,一个日益尖锐的问题浮出水面:

普通家庭和中小企业是否正在为科技巨头的数据中心买单?

近年来,人工智能热潮推动微软、谷歌、亚马逊、Meta 等公司大规模建设数据中心。这些设施耗电量惊人——部分单体数据中心的用电规模已超过一座中型城市。为满足需求,电网运营商不得不加速建设发电厂和输电线路,相关成本最终转嫁到所有电力用户身上。

尽管尚无统一结论证明数据中心是电价上涨的主因,但越来越多的州政府开始行动,试图厘清责任边界,防止“少数大客户的需求由多数人承担”。

问题核心:谁该为新增基础设施买单?

传统电力系统遵循一个基本原则:按用电量比例分摊电网建设和维护成本

但数据中心打破了这一平衡。

  • 一些大型数据中心年耗电量可达 1吉瓦(GW)以上,相当于匹兹堡、克利夫兰或新奥尔良等城市的总用电量;
  • 它们集中布局在特定区域(如弗吉尼亚州北部、俄勒冈州),导致局部电网压力剧增;
  • 为保障供电稳定,公用事业公司必须投资新建变电站、升级输电线路,甚至新建天然气电厂。

这些基础设施投资动辄数亿美元,而最终账单却可能由住宅、商业等普通用户共同承担。

哈佛大学电力法倡议主任阿里·佩斯科指出:

“数十亿美元的基础设施,只为服务少数客户——恰好是全球最富有的公司。这一模式背后的基本假设正在瓦解。”

真实影响:已有数据指向成本转移

尽管部分官员淡化数据中心的影响,称电价上涨源于设备老化、极端天气和整体电力紧张,但多项研究揭示了另一面:

🔹 Monitoring Analytics(6月报告)

  • 在中大西洋电网PJM区域内,2023年电价上涨的70%(约93亿美元)可归因于数据中心需求激增
  • PJM电价在一年内飙升近七倍,引发五位州长联合抗议。

🔹 Wood Mackenzie(近期分析)

  • 在其研究的16个州中,现有数据中心专用电价普遍不足以覆盖新建电厂成本
  • 若不提高费率,差额将由其他用户类别(住宅、商业)间接补贴。

这意味着:普通人可能正在为AI军备竞赛中的能源消耗默默付费

各州回应:从调研到立法,监管逐步收紧

面对公众压力和财政公平性争议,至少 12个州 已采取实质性措施:

行动
俄勒冈州6月通过立法,要求州公用事业监管机构制定新的、可能更高的数据中心电价
新泽西州州长签署法案,委托监管机构研究数据中心是否导致“不合理电价上涨”,并制定专用费率
宾夕法尼亚州州公用事业委员会正在起草模型费率结构,目标是让数据中心开发者兑现承诺,避免公众承担升级成本
印第安纳州达成多方协议,明确亚马逊、谷歌、微软等数据中心客户的供电成本分摊机制

其中,俄勒冈州公民公用事业委员会指出:

“有明确证据显示,服务数据中心的成本正被分摊到所有客户身上。”
而过去四年,该州部分地区的电价已上涨 50%,断电频率也显著增加。

监管困境:吸引投资 vs 保护公众

问题的复杂性在于,各州在应对时面临两难:

  • 一方面,数据中心带来巨额投资、就业机会和税收;
  • 另一方面,若提供电价优惠或建设补贴,实质上是以公共财政支持私企扩张。

哈佛大学环境与能源法项目在3月的一份报告中指出:

“公用事业公司和州政府都有动机吸引大型数据中心客户。为此,他们可能提供‘特殊优惠’,并将成本隐性转移给普通用户。”

更关键的是,许多州法律允许电力公司对大客户的费率安排保密,使得公众难以监督是否“公平付费”。

正如印第安纳州消费者倡导者克尔温·奥尔森所说:

“我们签了一项还算不错的协议,但问题是——我们看不到完整的用电数据。要判断它们是否付了应有份额,仍将是一个挑战。”

可能的解决方案

目前,监管机构和研究机构提出了几种改革方向:

  1. 要求数据中心自建或预付输电设施
    类似“谁使用,谁出资”,避免公共电网为私有需求买单。
  2. 实施“成本归属”定价机制
    将新增基础设施成本直接绑定到引发需求的客户身上。
  3. 强制披露用电量与合同细节
    提高透明度,便于公众监督和政策制定。
  4. 推动数据中心采购可再生能源
    减少对传统电网的压力,同时促进清洁能源发展。

Monitoring Analytics 在报告中直言:

“这不应是一场从普通缴费者向科技公司的‘大规模财富转移’。”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