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你在 Bing 搜索“Chrome”时,微软正在用一张“记分牌”劝你别下载

每周一打开 Bing,搜索“Chrome”——这已成为一些用户的例行观察项目。不是为了真的找浏览器,而是想看看微软又为推广 Microsoft Edge 设计了什么新招。

当你在 Bing 搜索“Chrome”时,微软正在用一张“记分牌”劝你别下载插图

最近的变化格外引人注意:

微软不再只是打广告,而是直接搬出一张“对比记分牌”,宣布 Edge 完胜 Chrome

这一功能已在部分运行 Windows 11 24H2 的设备上出现,且与用户是否登录 Microsoft 账户相关联(尤其是拥有 Microsoft 365 订阅的账户)。

发生了什么?三重拦截式推广策略

当你在 Bing 中搜索“Chrome”时,微软设置了层层引导:

第一层:顶部横幅 + 功能对比卡

搜索结果顶部立即出现一个浮动模块,标题写着:

“浏览互联网所需的一切就在这里。”

下方是一张视觉化的“浏览器对比记分牌”,将 Edge 与 Chrome 并列比较:

功能EdgeChrome
赚取 Microsoft Rewards 积分✅ 蓝色勾❌ 灰色叉
内置隐私保护(跟踪防护)
集成 AI(Copilot)
内置免费 VPN(预览版)
个性化推荐体验
微软官方推荐
  • Edge 一侧使用鲜明蓝色标识,“获胜感”强烈;
  • Chrome 图标被“灰化”处理,视觉上弱化存在感;
  • 提供“发现更多功能”按钮,引导点击了解详情。

这张卡片位于自然搜索结果之前,形成强烈的首屏占领效应。

第二层:常用服务快捷入口

在对比卡下方,Bing 还列出一组高频应用的直达链接:

  • YouTube
  • Facebook
  • Gmail
  • WhatsApp
  • Instagram
  • Netflix

其潜台词清晰:

“你看的这些内容,在 Edge 里都能流畅访问,根本不需要换浏览器。”

这种设计巧妙地利用了用户行为惯性——很多人打开 Chrome 只是为了快速进入这几个平台。

第三层:官网下载路径中的持续提醒

即使你忽略上述提示,继续前往 Google 官网下载 Chrome,微软仍未放弃:

  • 页面顶部会出现 Edge 推荐横幅,再次强调其安全性和性能优势;
  • 原本位于页面顶端的 Chrome 下载按钮被向下挤压,增加操作成本。

这是一种典型的“摩擦设计”(friction design)——不阻止你做选择,但让这个选择变得更麻烦。

背后逻辑:不只是推浏览器,更是护生态

微软对 Edge 的执着,并非单纯出于产品竞争。

更深层的原因在于:

  1. 巩固 Windows 生态闭环
    Edge 是 Windows 上唯一深度集成系统级功能的浏览器:
    • 与 Copilot 深度联动
    • 支持 Widgets、Share Target、Password Monitor 等原生服务
    • 数据可跨设备同步(通过 Microsoft Account)
  2. 推动 AI 商业化落地
    Copilot 的使用场景高度依赖浏览器入口。越多用户使用 Edge,AI 功能的曝光和订阅转化机会就越高。
  3. 争夺用户注意力入口
    浏览器是数字生活的“起点”。谁控制了首页、搜索栏和默认引擎,谁就掌握了流量分配权。

用户体验争议:推广 vs 干扰

虽然这类推广在商业逻辑上成立,但也引发不少讨论:

支持观点反对观点
Edge 确实基于 Chromium,兼容性良好强制对比有误导之嫌
免费内置 VPN 和 Rewards 有实用价值“灰化 Chrome”手法过于营销化
对轻度用户有教育意义干扰自主选择,破坏搜索中立性

尤其对于技术熟练用户而言,这种层层拦截的设计容易被视为“过度推销”。

不是第一次,也不会是最后一次

这并非微软首次在 Bing 中植入产品推广:

  • 搜索 “ChatGPT” 或 “Gemini” → 自动展示 Copilot 入口
  • 搜索 “OneDrive” → 强调与 Office 的无缝集成
  • 搜索 “Teams” → 对比 Slack 和 Zoom 的劣势

如今加上“Chrome 对比记分牌”,说明微软正从被动推荐转向主动说服,甚至不惜在关键决策节点制造认知偏差。(来源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