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Firefox OS没能成为第三个手机系统?

2013年,智能手机市场几乎被iPhone和Android瓜分殆尽。就在这一年,Mozilla推出了一款与众不同的移动操作系统——Firefox OS。它不依赖原生应用,而是完全基于网页技术构建,试图用浏览器的方式重新定义手机。

从Boot to Gecko到Firefox OS

Firefox OS的前身是2011年启动的“Boot to Gecko”(B2G)项目。Mozilla的目标很明确:打造一个从内核到用户界面全部由HTML、CSS和JavaScript驱动的操作系统。底层采用修改版Linux内核,上层由Gecko渲染引擎(即Firefox浏览器的核心)支撑,整个系统本质上就是一个为移动设备优化的浏览器。

为什么Firefox OS没能成为第三个手机系统?插图

这一理念并非凭空而来。早在2011年,Google已推出基于Chrome浏览器的ChromeOS,并在教育和轻办公市场取得一定成功。Mozilla希望在手机端复制类似路径——但不是简单模仿,而是推动“网页即平台”的愿景。

在Firefox OS的设想中,用户不需要安装应用,只需访问URL即可使用服务。所谓“安装”,不过是将网页添加为书签。相机、电话、短信等系统功能,理论上也应通过网页API调用实现。

理想与现实的冲突

2012年,B2G在MWC(世界移动通信大会)首次亮相,引发科技圈关注。多家欧洲运营商和中国厂商(如中兴、阿尔卡特)表示支持。由于高通不愿直接向Mozilla授权芯片固件,Mozilla不得不通过运营商和制造商间接获取硬件支持。

2013年,项目正式更名为Firefox OS,并在MWC发布首款商用设备:中兴Open和阿尔卡特One Touch Fire,运行1.0.1版本。系统界面采用熟悉的图标网格布局,所有应用均由网页技术构建。

但问题很快暴露。为了让应用在无网络时仍能使用,Mozilla需要可靠的离线缓存机制。然而在发布前,团队未能实现理想的解决方案,最终妥协——将关键应用打包为“预装网页应用”。这与最初“无需安装、纯网页运行”的理念背道而驰。

更棘手的是市场定位。Firefox OS本意是开辟新路径,但迫于合作伙伴压力,1.x版本不断堆砌功能,试图在体验上追赶Android。结果既失去了差异化,又无法撼动成熟生态。

到2.0版本,Mozilla试图回归初心,提出“Haida”概念,强调轻量化和网页原生体验。可惜为时已晚:开发者兴趣寥寥,用户增长停滞,核心团队陆续离开。

转战新兴市场,仍难突围

Mozilla意识到,在欧美成熟市场难以与iOS和Android抗衡,于是将目光投向新兴国家。他们推出售价仅33美元的入门级手机,主打“可上网的功能机”概念。

然而现实并不配合。当时许多目标市场的移动网络覆盖有限,网页加载缓慢,用户体验大打折扣。更致命的是,Firefox OS缺少WhatsApp——这在印度、拉美等地区几乎是刚需。

几乎同时,Google推出Android One计划,以精简版Android搭配WhatsApp等流行应用,迅速占领低价市场。Firefox OS的差异化优势彻底消失。

据项目参与者估计,Firefox OS全球销量约500万台,市场份额不足0.5%。Mozilla最终在2016年终止手机项目,转而尝试将技术用于智能电视和物联网,但均未成功。不久后,整个B2G代码库被弃用,Mozilla重新聚焦浏览器主业。

意外的延续:KaiOS

尽管Firefox OS本身失败了,但其开源代码并未消失。一家名为KaiOS Technologies的公司(总部位于中国香港)将其分叉,开发出KaiOS。

为什么Firefox OS没能成为第三个手机系统?插图1

与面向智能手机的Firefox OS不同,KaiOS专注于功能机市场。它能在内存仅256MB、无触控屏的设备上运行,支持4G、Wi-Fi、GPS,并拥有自己的应用商店。如今,全球大多数智能功能机(如诺基亚复刻版)都搭载KaiOS,使其成为全球第三大移动操作系统(按设备激活量计算)。

不过,KaiOS虽源于开源项目,其核心系统却已闭源。Mozilla当年倡导的“开放、去中心化、免应用商店”的理想,在KaiOS中并未延续。

回望:一个未竟的实验

Firefox OS的失败,不在于技术不可行,而在于时机、生态与执行的错位。它超前地相信“网页能替代原生应用”,却低估了离线体验、性能优化和用户习惯的门槛。

今天回看,一个“像浏览网页一样使用手机”的设想仍有启发性。只是在2013年,基础设施、开发者生态和用户预期都尚未准备好。Mozilla的尝试虽未成功,却为移动计算的多样性留下了一段值得记录的实验。

评论